新闻>评论/访谈>正文

思考:沪上城市雕塑患上抄袭恐惧症

更新时间:2006-07-19 09:54:01 来源:新闻午报 作者:王健慧 编辑:木子 浏览量:825



图为即将重新安装“钢豆”的《豆凳》作品

   “一颗豆子的丢失”引发城市雕塑新思考。

    浦东豆香园内的城市雕塑《豆凳》日前刚安装完毕,其中的一颗“钢豆”第二天一早就不翼而飞。由于失窃多时的“电话少女”在大众的呼吁下刚刚回到淮海路上,此次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引起了广泛关注。近日,在“三林世博家园雕塑鉴赏研讨会”上传来消息,一颗新“钢豆”将在本周内原地安装。

    《豆凳》的作者、旅德女艺术家周小平近期在浦东新区创作的一系列雕塑作品受到了专家的好评,如三林世博园区内的水果系列:受到杂技芭蕾《天鹅湖》的启发,香蕉皮上下叠加,翩翩起舞;被切割的红苹果,不仅能窥视果芯,而且通透的感觉与环境相呼应;再如豆香园内的雕塑《彩福豆》,不仅体现了豆的主题,而且运用了中国国画的枯笔笔法和国剧脸谱,颇为耐看。

    喜幽默小品营造空间文化

    在这些流露着智慧幽默的雕塑小品背后,体现了当下城市雕塑的新动向。以人文与环境、自然和谐相处为主旋律的当代艺术创作,对雕塑家而言是一种新的挑战。周小平说:“说实话,水果题材做得不讨巧,往往会流于俗套,更何况25天的期限时间紧迫。”但是,周小平依然听从了各方的意见,并竭尽全力进行创作。她认为,雕塑家一味喜欢单干,将自己的创作、想法放入环境,就容易成为一种城市雕塑的通病。

    “绿地的雕塑应该是长在环境里,而不是被摆到环境里去的。”周小平说,“我们要让观众占便宜,就是雕塑不仅能看,还能被用。”为此,周小平在创作红苹果的时候,特意设计了一个可以让人坐的石头果盘,她甚至细心地考虑到果盘打毛,夏日坐了就不会烫屁股,冬天也不会太冷。周小平以其女性的细心,充分考虑到城市雕塑与环境、大众的互动关系。但是,上海美术家协会秘书长朱国荣也指出:“艺术家在城市雕塑创作中,也不能一味地考虑如何被使用。比如那个果盘就显得很厚重,与整体雕塑并不匹配。”

  忧重复抄袭之作成风

    上海城市雕塑一直以来缺乏幽默感,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主任谢林认为,周小平的城市雕塑所营造出的空间的文化韵味,为上海城市雕塑填补了空白,值得借鉴。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王建国则指出:“周小平的城市雕塑的确让人眼睛一亮,但是类似雕塑的重复抄袭也许会接踵而来。”

    比如,表现生活情趣的青铜雕塑站立街头,颇受欢迎,一时间,街头巷尾出现了许多这类雕塑。阿曼的雕塑风靡一时,那段时间切割风格的雕塑便满目皆是。这一阵又一阵的重复、抄袭风,让城市几乎患上了“城市雕塑恐惧症”。

    据了解,目前城市雕塑的版权问题还未得到讨论解决,完全依靠人治,而不是法治。“这种重复之风,在某一方面也反映出美术教学目前还停留在几十年前,让学生只知道形体塑造,并不懂得真正的抽象雕塑。”朱国荣说,“结果在创作中只会重复,而不会举一反三。”

    借鉴,并不等于重复。王建国表示:“城市雕塑的创作,甲方的要求也显得很重要。如果乙方提交了和其他雕塑类似的雕塑,一个要求独特、创新的甲方完全可以断然否定提案,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扼杀了重复、抄袭之风,从而鼓励了创作和创新。”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