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艺术杂谈>正文

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抢救“重病”洞窟

更新时间:2006-07-14 09:46:25 来源:兰州晨报 作者:魏娟 编辑:木子 浏览量:1014

    天水麦积山石窟素有“东方雕塑艺术馆”之称,为使甘肃的这一艺术珍品能更好地呈现在游人面前,目前,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运用了现代化技术保护石窟。

  麦积山石窟至今保留着194个窟龛、7000多尊造像、1000平方米壁画。由于山体构造有裂隙,有些洞窟长期渗水,窟顶壁画部分酥软、脱落。为解决这个难题,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投入89万元,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了治理。现在,监控人员用鼠标轻轻一点,就能清晰显示某一洞窟的现场景象,若出现问题,可以及时得到解决。在此基础上,石窟艺术研究所又与敦煌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准备用3年时间,研究设计出50多个“重病号”洞窟的抢救修复方案。

相关阅读:

    4号窟

  佛祖讲经台   天女散花处

  登上麦积山4号窟上七佛阁,站在悬空栈道上,把各色花瓣或五彩纸片,向山下撒去,只见五彩缤纷的花瓣或纸片,纷纷扬扬,飘飘悠悠,下落一会儿,忽又上升一回,在空中形成天女散花之奇观,因此,此地又称“散花楼”。这种奇观,有一段动人的传说。相传,七佛阁是释迦牟尼佛现身说法的地方。佛阁修好后,释迦牟尼就位说法时,山下弟子毕恭毕敬,目不旁视、全神贯注地聆听。七佛阁的28位飞天仙女,为了试探听法的弟子是否真心信佛,便想了个巧妙的办法,即从空中向坐在地上的众弟子撒花瓣,如果是真心信佛,花瓣只会在他们头顶飞旋,落不到身上,否则花瓣便落满全身。于是,28位飞天仙女,手提花篮,广撒花瓣。顿时,各色花瓣,从天飞来,流光溢彩,香味弥漫,但众弟子视若不见,闻若未闻,仍专心听法。花瓣只在空中飞舞,没有一朵落在他们身上……这个传说充分反映了古代天水人民尊崇佛教,奉行佛教的风俗。现在,在散花楼撒花瓣或纸片,已成了一项中外旅游者喜爱的民俗活动。

 

 

 

 

 

 

 

 

 

  5号窟

  惊险牛儿堂    奇绝难渡地

  麦积山5号窟,名曰“牛儿堂”,中间龛门前有一摩首罗汉,站在一只卧着的牛犊身上。这个牛儿,塑造得相当动人:圆圆的眼睛,顽皮地注视前方,脚虽屈着,却似乎要跃起的样子,最出色的是把一只牛犊所具有的稚气和活泼表现出来了,相传,这头牛犊是一头神牛,动一动就会地震,天王双脚有力地踩住了牛犊的脊背。从此,牛犊再也不能活动和吼叫。

  在牛儿堂西端有一条可容1人通过,长约10米的隧道,门顶刻有“小有洞天”4个字。相传在明朝农历四月初八的一天,秦州有个州官,游麦积山庙会,一时兴起,想从七佛阁的铁链上,用鹞子翻身的纵跃姿势,游荡到牛儿堂去,居然成功了。可是当他站稳在牛儿堂,定睛向下观看,只见悬崖陡立,山谷人群如同蚂蚁,顿时头晕目眩,腿软抖颤,再也不敢迈步了。众衙役只得火速请来一群石匠“凿开了一个小洞,州官才从洞里爬了过来,至今当地还有领略“鹞子翻身”的民俗活动。  

  43号窟

  皇后陵寝地    哀怨宫廷史

  麦积山第43号洞窟,是个奇特的所在,它的外形为崖阁式,模仿汉代宫殿结构,出檐,有尾、额枋、斗拱八角型或四角型立柱。据说这是当年藏放魏文后灵柩的地方,这里记载着一段哀怨的历史故事。魏文后,名乙弗氏,很得魏文帝敬重。她共生儿女12个、皆早夭亡,惟留下二太子,在秦州任刺史,称武都王。东魏和西魏对立,东魏强大而西魏弱小,东魏的实权掌握在高欢手里,而西魏却由宇文泰控制。东魏和西魏为了加强统治,都竭为拉拢北方的强敌柔然国。先是东魏以公主嫁给柔然国主,宇文泰强迫西魏文帝娶柔然国公主郁久为后。废乙氏到麦积山出家为尼。生性暴戾,心肠偏窄的郁久对乙佛氏一直不肯放过,魏文帝只好敕令乙佛氏自尽。乙佛氏饮恨自尽后,太子武都王在麦积山凿龛葬母,称为“寂陵”。后来,魏文帝驾崩,众大臣按其遗嘱,将乙弗氏墓迁出麦积山,与魏文帝合葬永陵。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