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收藏/拍卖>正文

仿制品多达六成(图)

更新时间:2006-07-10 09:11:03 来源:华商报 作者:李彪 刘兢 编辑:木子 浏览量:1520
明代藏传铜佛像(收藏人:王先生)

  元末明初铜碗(收藏人:杜女士)

  清代澄城尧头窑黑釉剃花双耳罐(收藏人:丁先生)

  本组图片由本报记者 王智 摄

  首期“鉴宝”专家

  徐涛省文物局文物鉴定组专家,主要研究字画类、杂器类

  尹夏青省文物局文物鉴定组专家,主要研究玉器、瓷器类

  闫存良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员、专家,主要研究瓷器类

  张平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征集处专家,研究杂器类

  鉴宝·提醒

  看到“御制”款识 投资不要太冲动

  市民王先生花高价买来的瓷碗是哪个朝代的?市民阴先生祖传的郑板桥书画作品是真迹吗?……7月6日,本报和陕西历史博物馆联合举行的首期鉴宝活动拉开帷幕,30余件“宝贝”的神秘面纱被一一揭开。鉴定结果:当日六成多“宝贝”都是现代工艺仿制品。

  自7月3日刊发专家免费为市民鉴宝的消息以来,目前已有150多位市民打进本报热线,300余件家藏宝贝亟待专家鉴定,涉及瓷器、铜器、玉器、书画作品、钱币等众多收藏品类。7月6日,本报首期鉴宝活动正式开锣。

  专家们对30多件“宝贝”一一进行了点评,高价购来的瓷碗原来只是个现代的仿古工艺品,造型别致的玉器原来是用现代工艺手法做旧的……当日参与活动的众多“宝贝”,60%都是现代工艺仿制品,而市民王先生父亲留下来的3尊大的藏传铜佛像成了当日活动中最大的亮点,这些距今已有五六百年的明代文物被专家评价为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

  从首场鉴宝活动的情况看,不少市民非常重视带有“康熙御制”、“乾隆御制”等款识的东西,但鉴定后大部分都是仿制品。专家提醒收藏爱好者:皇宫用的东西流传到民间的可能性很小,遇到类似的东西,投资时不要太冲动。

  鉴宝·知识

  出土文物 个人不能收藏买卖

  参加首期鉴宝活动的“宝贝”中,现代工艺品居多,但其中也有少量不错的古玩,具有很好的收藏价值和一定的艺术文化表现形式。

  专家表示,近些年古玩收藏活动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兴趣爱好,提醒市民们应该具有一定的收藏基本常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遵守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五十条规定:文物收藏单位以外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收藏通过下列方式取得的文物:依法继承或者接受赠与;从文物商店购买;从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购买;公民个人合法所有的文物相互交换或依法转让;国家规定的其他合法方式。第五十一条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不得买卖下列文物:国有文物;非国有馆藏的珍贵文物;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中的壁画、雕塑、建筑构件等;来源不符合第五十条规定的文物。

  专家指出,并非什么文物都可以收藏。出土文物属于国家所有,公民、法人不得买卖出土文物、馆藏文物和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中的壁画、雕塑、建筑构件等,不得买卖不能证明合法来源的文物和法律、行政法规禁止买卖的其他文物。

  鉴宝·亮相

  看看这些宝贝都有啥亮点

  年代最久的:元末明初铜碗

  藏品介绍和泡馍碗差不多大小的一个铜碗,碗高约8厘米,碗口直径有16厘米,碗内底部刻着一只昂首向天、好像鹿的动物图案,碗底有铜锈,碗的周边刻着牡丹的图案,象征着吉祥富贵。

  收藏故事杜女士收藏。她称这个铜碗是姥爷传给母亲,母亲又传给了她。因不知道是做什么用的,平常就摆放在柜子里。

  鉴赏结果这个发黑的铜碗可以说是当日鉴定出的年代最久的一件器物。专家在仔细察看后指出,其造型是仿瓷碗样式制作,从造型、图案工艺等来看,具有元末明初器物风格,推测它应该是当时的东西,其可能是吃饭器皿,也可能是一件工艺装饰品,具有一定收藏和艺术研究价值。

  艺术价值最高的:明代藏传铜佛像

  藏品介绍三大一小4个光彩夺目的镀金铜佛造像,其中大的佛像有13-14厘米高,小的有7厘米左右,造型丰富多姿,面相清秀,神态宁静,仪态庄严,整体造型古朴典雅。

  收藏故事市民王先生收藏。这些佛教造像是他父亲留下来的。父亲解放前曾在甘肃一带打过仗,是个佛教信徒,在当地看到了这些佛像就收购过来。

  鉴赏结果专家们仔细鉴定后得出的结论印证了王先生的部分猜测。从造型和工艺上看,其中3尊较大的佛像是属于明代时期的藏传佛教造像,小的佛像则年份较晚,大概是民国年间制作的。从实物看,这些造像的艺术风格和手法,融合了汉藏传统审美情趣、表现手法和工艺特点。专家表示,这些佛像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类似的佛像在民间越来越罕见了。但遗憾的是,由于没有底款,这些佛教造像究竟是在明代哪个时期制作的,暂时还无法得知。

  最具传奇经历的:从日本兵手里换的绿釉罐

  藏品介绍绿釉瓷罐,罐高约15厘米,口径约5厘米,釉面明亮光滑,浑身布满清晰的冰裂纹路,罐底无落款。

  收藏故事龚女士珍藏了50多年。龚女士说,她小时候住在武汉,住处前是日本鬼子的陆军医院,一些侵华日本兵经常偷东西换零花钱,当时母亲就从日本兵手里换来一些东西,这里面就包括这个绿釉瓷罐。

  鉴赏结果专家反反复复看过该罐后对龚女士说,这是一个哥绿釉罐,从做工上看应属于民国时期工艺品,表面纹路是高温烧制时突然冷却后形成的。从质地和成色来看都不错。

  最吸引眼球的:祭红釉天球瓶

  藏品介绍红釉瓷瓶,高约20厘米,口径约6厘米,长颈,圆腹,溜肩,器形线条优美,底部有“大清雍正年间”的落款,该瓶瓶身表面无纹饰,红釉色泽均匀、光滑、圆润、鲜艳。

  收藏故事张先生所藏。这件红釉瓷瓶是母亲带到家里来的。

  鉴赏结果红釉瓷瓶在众多的文物中颇为显眼,引起了现场众多市民和文物专家的注意。专家表示这是一件祭红釉天球瓶。据了解,祭红是因釉中掺入了一定含量的氧化铜,而铜元素在高温烧制中还原呈现红色,当时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红釉瓷器用于宫廷祭祀,故而当时的红釉器称为“祭红”。

  虽然该瓶的底部刻有“大清雍正年间”的落款,但从瓶身颜色等细微的地方,专家们仍然认定这只是一件仿雍正款的天球瓶,仿制时间约在民国年间。专家表示,虽然这个天球瓶只是一件仿制品,但做工相当到位,值得收藏。

  裱工最为特别的:清末仿制的郑板桥书画

  藏品介绍两幅落款为“郑燮”的书画作品,皆为绢本,纸绢陈旧。其一为书法,上书“山花插宝髻石竹绣罗衣”,落款则为“板桥”,并有一个“郑燮”的红色印记;另一幅为画,内容是竹子,具有同样的落款。

  收藏故事市民阴先生珍藏。这两幅作品是阴先生的爷爷在奉天(沈阳)得到的,阴先生自己今年已经70多岁了,所以这两幅作品最起码有一百多年的时间了。

  鉴赏结果郑板桥是清代康熙雍正年间的著名书画家,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专家们认为这两幅作品都是仿制的。专家举例说,郑板桥被称道的是“六分半书”字体,里面杂有隶书、草书、行书的痕迹,具有浓厚的立意味道,但该幅书法中的字体却有着模仿“二王”(王羲之和王献之)的色彩。专家指出这两幅书画作品是在清代后期仿制的。两幅书画应该是在民国时期被装裱过,并且裱工在国内很少见,好像是日本的风格。这一点得到了阴先生的证实,该画曾经日本人裱过。专家告诉他这两幅作品也是文物,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鉴宝·花絮

  收藏的罐子被专家称为“好东西”,市民丁先生很兴奋

  “不枉我疼它11年!”

  什么宝贝这么大,还要两个人抬着?西安市民丁先生是“鉴宝”活动当天到场最早的一位,他和朋友抬进来的是一个长、宽、高各约1米的大纸箱子,非常抢眼,吸引了参加活动的众多市民。

  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中,丁先生为大家一点一点揭开了“疑团”:在一层层旧衣服包裹下的,原来是一个70多厘米高的酱黑色大罐子。围聚在一旁好奇的市民们不知谁说了句:“这东西还挺新的,是收藏品?”这话可能影响了丁先生的情绪,在整个活动结束前,他将装着“宝贝”的箱子封上了。

  “原本打算就这么结束了,可有位专家说要看看,我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又打开了那么一回。没想到,专家看过后说我的罐子是个好东西,值得珍藏。我当时甭提多高兴了!”丁先生很兴奋,因为他的这个大罐子被专家鉴定为清代的作品,还是澄城尧头窑的工艺,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丁先生说,这个罐子重得很,一个人勉强才能提起来,当日为了参加本报的活动,还找了朋友专门雇了车运送过来。“这宝贝,我已珍藏11年了!”丁先生表示,罐子怕磕怕碰,他平日里都特别留心,没有让罐子受到丁点“伤害”,得到专家的评价,也不枉他疼宝贝这么多年。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