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访谈>正文

兰州现代艺术现象:一个城市的文化记忆

更新时间:2006-06-29 16:39:50 来源:Tom 专稿 作者:卫 戈 编辑:木子 浏览量:910
    兰州是一个有着特殊地貌的城市,南北两山与狭长的平川落差很大,高山阻隔和河流通畅形成了一种对比,使东西走向较之南北方位更成为兰州人重要的地理坐标。兰州的现代艺术风貌也是这样,它眷恋着西域古老的沉静,又急盼着东去的鲜活风潮,在两极之间徘徊很久。

  兰州是全国较早介入当代艺术实验的城市,

80年代初至中期是兰州现代艺术展示活动较为频繁的时期,亦称“鸽子”画展的“小星星美展”,是比较早的一个具有现代艺术风格的群体展览,让人们感受到一种自由创作的清新空气。1982年的《出新艺术展》展出了一些新形式意味的绘画。1981年,曹涌与成立举在各自的家中举办了小型艺术展,观众只有5个人。1984年底,几位艺术家合作举办《五人画展》,引起了人们对新艺术的关注。85’新潮的鼎沸时期,在金城盆景园举办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现代艺术展览《八五·八新艺术展》,曹涌、成立、刘新华、杨树峰、梁宗孟、刘正刚、杜瀚陀、马云飞、范炳、刘小棣、王向平、梁肇光等展出了他们的装置、拼贴、绘画及摄影。

  最早介入兰州现代艺术的是一些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出生的艺术家,他们有着不同的学业背景和生活经历,但这并没有妨碍他们的现代艺术探索和相互合作,80年代的兰州并不发达,但现代艺术家之间的交流非常活跃。80年代中期,一些艺术家还成立了自己艺术团体——“大阳群”,为了热爱的现代艺术辞去公职的西川是其中的核心人物,他在老城墙下的小屋是“大阳群”汇聚的场所,西川与元茗、杨志超、马刚、叶云峰、赵俊波、宋宏云等是主要的“群众”,但“大阳群”并未有太多的作品,他们更热衷于享受现代的“感觉”。

  在80——90年代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新的一代艺术家几乎都受到现代文化的影响并试图进行新的艺术实验,如王志刚、高波、靳勒、马奇志、王兵、邹晓萍、杜元等人在雕塑、装置、行为、绘画方面也进行着不同表达。与此同时,兰州的现代文学批评、诗歌以及现代设计、音乐等也异常活跃,实际上形成了一个相互影响的立体空间,构成了丰富的地区现代艺术形态。

  80年代兰州现代艺术现象显示出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具有较强烈的集体意识,发生于1987年“五四”青年节的事件作品“滚画布”就是一个代表。由艺术家刘新华策划的百位青年画家百米画布创作活动而引发。在活动中,一部分艺术家不满足规矩的传统样式,他们当即决定以“破坏”的方式来结束这场面对公众的“表演”,两位行动者杨志超与西川用自己的身体将一百米画布卷在身上从头到尾滚了一遍,一百幅作品顷刻间化为乌有,但人们并没有为此抱怨,组织者和现场观众共同为这个令人意外的结果而爆发出欢呼和掌声。但更令人意外的是,“滚画布”并未就此一滚而就,在后来很长的时间里一直是警方与艺术家之间的主题,因为警方怀疑此事的动因并随即立案调查。参与的多个艺术家曾就涉及政治、社会、艺术、个性等多重问题与警察对活,那些谈话演示了一套更加完整的历史“滚动”效应。2004年,“滚画布”收入温普林主编的行为艺术文献片《中国行动》并被作为开篇的首件作品。

  另一个集体行为艺术作品《葬》是在成立倡导下的一个活动,参加者有马云飞、杨志超、叶云峰等人,他们设想要埋葬“钟现代”——即“中国现代艺术”。他们一起抬着用色纸糊成的“钟现代”的假尸在兰州大街上堂而皇之地游走了一圈,最后成功地在一个中学的操场上举办了悼念活动并将其化为灰烬。当然,这件作品的意味并不是与现代本身对峙,而是试图对现代艺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提出质疑。显示了“兰州军团”对现代艺术被商业化利诱的警惕。

  从90年代中期开始的兰州现代艺术家“大迁徙”是这种集体意识的又一次爆发,但这次的行动的根本却是要摆脱兰州封闭的艺术生存环境,刘振刚、刘新华、杨志超、林兵、马云飞、陈进、刘毅、成立等先后迁居北京,杨树峰、曹涌、杜瀚沱、赵少若、赵俊波去了国外,近年,王志刚、由旭声、刘小棣又先后调往外地,驻守在兰州的现代艺术家已越来越少。

  翻开各种版本的中国当代艺术史,几乎很难找到关于兰州的片言只语,也许太多的往事还需要追踪,太多的记忆还需要时间的沉淀。本文的记述远不够全面,更无意去排列座次。我要强调的是:在25年后的今天,我们不应该忘记那个时期特别的经历,也不应该忘记兰州现代艺术家的集体意义和对这个城市文化进程的促动。当然,也更不应该让现代艺术仅仅作为兰州这个城市一个文化记忆、一段辉煌的往事!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