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访谈>正文

成都 院长:学生们虽然脱光了但绝不下流

更新时间:2006-06-14 09:20:49 来源:时代信报 作者:杨冰 编辑:小路 浏览量:3493

    2006年6月8日,在成都 院长办公室,记者就《@41》和王桂权的作品对该院院长马一平教授进行了采访。

  时代信报:对于你们学校的出现的《@41》和自拍风波,作为院长,你怎么看待?

  马一平:在我们学院,提倡自由发挥,搞什么都可以,但是我们有两个底线,第一是不违背政治原则;第二,真正淫秽的东西我们坚决制止。

  《@41》是学生们自发地组织来,进行的一次模仿痕迹明显的行为艺术,他们事先不会向学校汇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批前卫艺术家也用这种方式做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1994年11名男女艺术家裸体叠于山头上,题名《为无名高地增高一米》,被誉为转型期实验艺术的重量作品,图片为国外多家美术馆收藏。

  我们从不倡导学生们以裸体方式搞行为艺术,因为我们深知一个事实:在私密空间以外的任何地方赤身裸体,均为现实中国国情下的民众心态所不见容。而将作品发表于网上这种社会公众领域,则无异于将个人的艺术语言实验置于公众的现实道德裁判标准之下,因而承受众多的抨击亦在情理之中。

  学生们虽然脱了衣服,但他们并没有任何黄色淫秽的心态和行为,虽然我本人并不认为这一作品在艺术上很成熟,但他们确是在真诚地做作品。他们出于表现一种具有抽象意义的“人”的概念而除去社会生活的附加物——衣服,选择了以人体作为材料的表达方式,这就触及了人们的一个敏感并引起激烈的争论。

  时代信报:那对于此次王桂权的装置作品呢?

  马一平:王桂权的作品是我们一次阶段性的教学汇报展。

  王桂权的作品,用餐巾纸做的一些印的痕迹,是一件装置性作品,关键的争论点是在自拍下体。事实上在成都展出的时候大家都没有注意到,这究竟是什么。

  作品在南京展出的时候,《金陵时报》的记者好像从图片里面意识到了什么。但事实上是不怎么看得出来的,图画已经比较抽象了,没有人去深究这究竟是什么。

  抽象的东西本身就没有对应物,比如说这是烟缸,那是杯子,抽象的东西不能再去对应某个实物。

  然而当人们追问的时候,新闻就出来了,人们认为这超越了道德的底线,甚至认为这是属于扫黄打非的范畴。

  《@41》一样,也是触动了普通民众的道德底线,这样一来审美平衡就变成了道德裁判。

  成都 :一所狼性的大学?

  从《@41》到自拍风波

  四川音乐学院下属的成都美术学院最近很出名,慕名来访的各路人马里面,记者居多。

  2005年4月13日下午4时,位于成都南郊牧马山高尔夫球场侧的大草坪上,川音成都美术学院的41位在校男女学生,赤裸身体组合成电子邮件的代码“@”,并按“多米诺”方式依次关联倒下,该行为艺术的图片发在互联网上之后,立即引起了人们的评论热潮。

  有人认为这是:“青春的律动、青春的气浪、青春的妩媚、青春的力量。”更有人认为这是在侮辱艺术,恶心。

  事隔一年之后,成都美术学院的大二学生王桂权一件没有标题的装置作品,在南京博物院展出,一些记者发现,在该作品中的一些照片是女性的阴部图片,后来 出是这位女生自拍的。

  于是成都 以及两件作品的创作者一夜之间成了人们讨论的焦点话题。

  一个原本不太知名的学校,两年之间出了两件在普通人看来惊世骇俗的“怪事”。让人们不得不发出这样的疑问: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学校?它所提倡的是什么样的学术氛围?为什么与人们传统的道德观念如此地“格格不入”?

  2006年6月6日,本报记者来到这所成都唯一的专门艺术学校,探寻该校两次“轰动全国”的理由。[JH:PAGE]

  牧马山下日月城

  从成都市出发,坐上开往新津县的车,沿着成都市大件路走不到半个小时,牧马山便在眼前了,引起轰动的成都美术学院便坐落在牧马山麓。

  说是牧马山,事实上只是一个突起的山包,风景秀丽,绿树成荫是这里的特色。按照成都市的规划,这里有旅游、居住、文体为主的牧马山新城,云集着高档住宅,还有国际高尔夫球俱乐部。这里是成都人认为的未来的富人区。

  成都美术学院校区拥有一个别致的名字——日月城,就坐落在牧马山麓。

  记者了解到,成都美术学院的校址,原来是一个主题公园。在校园的正中,有一个人工湖,状如满月,这个湖泊也因此而得名——月亮湖。除了月亮湖外,还有一个广场,名叫“太阳广场”,日月城的称呼由此而来。

  在成都美术学院,任何建筑都有着浪漫而独特的名字,“盘弧宫”是成都 的主教学楼,油画系等在这里上课。“紫薇宫”是另外一座教学楼,在这里面的是雕塑系和国画系,进入紫薇宫的大门口,摆满了完成的雕塑和未完成毛坯。

  在一些专业课教室的门上面,玻璃被报纸糊了起来,上面写着:“人体课,非请勿入。”他们与普通人一样,不该让外人看到的,一样堵起来。

  校园里面张贴的一张张海报,却堪称专业水平,在这些设计精美的作品上,写着“某天某时,在哪里开班会”、“某某获奖的喜报”等,这在其他学校,也许只是歪歪扭扭的几行字罢了。

  认识马一平教授

  当记者走进成都 的大门的时候,在大门左侧一溜十几米,摆了个书摊。一个上穿土红色休闲短袖衬衫,下穿牛仔裤,长发飘飘的人急匆匆走来。

  他大约五、六十岁年纪,长发中已经略现灰白,戴着金丝边框的眼镜,腰里面缠着一个黑色的腰包,包上面印着“POLO”。

  年轻的书摊老板似乎已经很熟悉这个顾客,专门为他搬来了凳子。他就是成都 的院长、著名油画家马一平。

  半个小时之后,他搬着一摞书,付了钱之后走向办公室。

  学生对马一平的评价是“鼓励学术自由,提倡艺术灵感”的人,同时也是严格要求学生的人。

  该院视觉传达系的两个学生对记者说:“我们学院,最强的是油画系,很多学生来这里读书,都是冲着马院长和刘主任(油画系主任、画家刘虹)来的。

  对此,马一平似乎也不愿意谦虚,他对记者说:”的确不可否认,是有很多学生是冲着我马先生来的。“

  6月8日上午,经过同意,记者参加了油画系2006届硕士毕业生的论文答辩。在论文答辩中,全场郁积着凝重的气氛,在导师的追问下,有的学生凝神思考,有的急躁得不知所措,一个学生在被不停地追问后,不住地擦汗。

  在答辩场外,几个研究生的油画却格外生动,一幅以码头写实为素材的漫画,将码头的阶梯和挑担工人表情表现得惟妙惟肖。[JH:PAGE]

  白纸上建起的学校

  “在5年前,你在成都 建院庆典上说过,要建专业的美术学院,目前这一目标如何了?”记者问马一平。

  “是6年前。”马一平首先纠正了记者的时间,然后说:“我们一直是这样想的,6年,我们从一张白纸上建起了一个艺术学院。”

  2000年,四川音乐学院的美术学院筹备人员找到马一平,当时马一平刚好从四川美术学院教学副院长的职位上卸任。

  四川音乐学院建成都美术学院这个二级分院,是基于建一所艺术大学的考虑。由于单学科的高校只能称之为学院,而为了建中国第一所艺术大学,四川音乐学院决定建一个艺术类的二级学院。

  在这样的背景下,马一平来到了成都,与他同行的还有10名四川美术学院的骨干教师。

  “一直到现在,四川美术学院还对我们有意见。”说到这里,马一平回忆说。

  目前,在成都美术学院,有三分之一的老师来自四川美术学院,还有一部分是来自四川美术学院的毕业生。

  像油画系刘虹主任等,成都美术学院下属一共9个系、部,有5个原来是四川美术学院的老师,还有两个是四川美术学院毕业的学生。

  得益于专业教师队伍的壮大,成都 在建院之初便申请了硕士学位的授予点。这在艺术类学校中是绝无仅有的。

  美术类院校,目前除了中央 有几个博士点外,最高的学位便是硕士,“获得硕士学位的授予权,是对我们办学实力的一大肯定。”马一平院长说:“我们便具备了比其他艺术院校更加专业的一个砝码。”

  而事实上,成都美术学院虽然是四川音乐学院的一个二级机构,但是在成都 成立之初,川音一分钱建校费未出。

  “川音只是给了比较灵活的政策。”马一平说。据马一平介绍,正在成都 的筹备人员为校舍着急的时候,一个合作解决了这个难题。

  那就是四川华新国际集团和成都美术学院的合作。四川华新国际集团将其在成都牧马山的一座主题公园租给成都美术学院,代价是,每年成都美术学院划给华新集团20%的学费收入。并且在租赁期间,所有需要另外修建的建筑,均由华新集团负责。

  “既免了大量的资金投入,又有了一个像模像样的校区,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马一平说。

  从此,成都 便和成都牧马山这个风景秀丽的地方产生了联系,6年间,在这个林深树茂的地方,艺术的种子渐渐滋生。

  “也许只有在这个一张白纸上建起来的学校,才少了那么多学术上的桎梏。”马一平说。[JH:PAGE]

    2004年,德籍华裔画家王承云被成都 邀请任教。王承云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又曾在中央 研修国画。1980年代,王承云的作品在全国获过奖,1990年代,王承云出国,在德国的布伦瑞克大学绘画大师班学习,之后便留在德国。

  “他是一个成功的画家,加上他的艺术经历,所以我们决定跟他合作,开办一个绘画实验班。”马一平介绍说。

   王承云的绘画实验班从2004年开始招生,王桂权便是王承云实验班里的学生之一。

  在绘画实验班,学生们并不被要求必须画什么画,整个教学丢开了从基础入门、由浅入深的程序,老师为每个学生建立档案,并讲解各种绘画表现材料,学生根据自己对材料的兴趣,比如说画纸、宣纸与木板等,来判断自己对哪种绘画方式有兴趣,找出用某种材料表现的可能性,然后由老师指导向那个方向发展。

  每学期,王承云有一半的时间在成都,指导学生学习,另外一半时间,他会给学生布置了创作课题后返回德国,通过远程教学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并批改作业。

  绘画实验班以一届本科学生,即4年为一个过程。

  “由于这个过程还没有完,所以我们现在不能评价什么。”马一平对记者说:“这个实验班本身就是一个教学科研项目,我们希望能在里面提取出一些对中国美术教育有价值的东西。”

  成都 还有什么?

  在接受采访时,马一平反复对记者说,人们对成都 的了解仅限于2004年的《@41》造型和南京展出的王桂权作品,而在《@41》和自拍风波之外,成都 还有什么?

  马一平对记者说,最好的例证便是学生的成果,马一平记忆最清楚的是,2004年该校工业设计系毕业的两个学生设计的“快乐的厨房”,在意大利的一个展出上获得了唯一的一个一等奖。

  “我们的学校与普通高校没有什么两样,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马一平极力表达,自己所领导的学校,并非是被网络“妖魔化”的成都 。[JH:PAGE]

  “成都 是什么个性?”

  在回答记者这个问题的时候,马一平说:“目前我们还没有一个什么固定的比喻,或者明确的话,说明成都 究竟是什么性格。”

  在月亮湖边,记者遇到了动漫系一个大二的学生。当时是早上8点过,这个身穿白色T恤的男孩正在湖边对着一条漏水的旧船发呆。

  “你在寻找灵感吗?”记者问。

  “可以这么说吧。”他回答道。

  “你能告诉我你在构思个什么作品吗?是作业吗?”

  “不是,是我自己想做点东西。”

  在校园广场上的一处宣传栏上,记者看到学校关于搬迁新校区的动员宣传画,其中里面有一幅上面写着:“狼并不优于其它种群,但是狼是霸者,因为狼更团结,更有斗志。狼有舍我其谁的霸气和斗志……大家要记住我们就是一群狼,是团结的,一滴水做不了什么,但一杯水,一片湖,一片汪洋能造就一个伟大的团体。”

  马一平对记者说:“目前学校还没有拿狼来自喻过,但是狼性确实值得研究。”

  当成都美术学院的在读女大学生王桂权的“自拍下体”作品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之时,很少有人想到,大概一年多以前,也是这个成都美术学院的一群男女学生,还曾搞过一次名为《@41》的“行为艺术”——41个青春勃发的大学生,以自己赤裸的身体为“媒介”,向世界展示了一次他们对于“@世纪”到来的冲动与遐想。日前,本报记者专赴成都,对成都美术学院院长、著名油画家马一平先生,以及在“自拍下体事件”中饱受媒体质问和网民“道德审判”的王桂权同学进行了独家专访……[JH:PAGE]

  成都 “自拍下体”女生王桂权接受信报专访

  王桂权,一个普通的大二学生,最近成了名人。

  这主要是因为她最近的“惊人之举”:她在南京博物院展出的一件作品,部分照片是其自拍下体所得。

  2006年5月21日,相关媒体对此事进行了报道之后,掀起了一股互联网讨论浪潮,人体艺术再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与此同时,自拍女生王桂权也成了焦点人物。

  王桂权是什么样的人?她创作这个作品的初衷是什么?好奇之后,人们都不约而同地想起这个问题。

  6月8日,本报记者来到王桂权就读的成都美术学院,寻找这个“胆大”的女孩。

  几经周折,记者终于联系到王桂权,尽管起初她颇有顾虑,但在多次沟通后,王桂权向记者讲述了她的这件作品的创作过程和含义。

  我不希望记者问些莫名其妙的问题

  王桂权向记者表示:“我不希望你问些莫名其妙的问题,因为我已经被做你们这行的洗过了。”

  记者表示:“如果有的问题你不想回答你可以直接说。”

  王桂权说:“可以。”

  时代信报:就是现在有很多人并不理解你的作品的含义,你能大概讲讲你创作的初衷吗?

  王桂权:有些东西是希望自己去看自己去理解的,说出来它就会失去很多意思……

  时代信报:但是很多人跟我一样,他们确实不是很懂艺术,所以不是很了解。

  王桂权:还有我真不希望人家只看到一小部分就去做什么评价。

  时代信报:也就是说你展出的作品还没有展出完是吗?

  王桂权:你看到的照片只是我整个装置作品的一小部分,我的整个作品是分上下左右整个空间的。

  时代信报:其他的为什么没有展出呢?

  王桂权:有啊,在一起,你看的照片只是一部分。

  欣赏艺术作品需要你带着思想

  据悉,在网上广为流传的照片只是王桂权作品的一部分,在她的整个作品里面,只有挂在墙上的照片是自拍下体,而记者的照片只拍了这一部分,并没有拍到作品的全部。

  随即,王桂权表示,可以给记者看她此次参展的所有作品的照片。

  在王桂权通过电脑给记者展示的图片中,有两张是在成都和南京展出时整幅作品的图片,其余的则是她作品中那堆面巾纸上所有的图象。[JH:PAGE]

  王桂权表示,她的作品顺序是从开始做面巾纸,再到后来“整个作品”的构思出来。

  时代信报:你那组面巾作品的创作灵感是怎么来的?

  王桂权:那是去孟屯写生的时候弄的,是当地妇女和她们用的背篓,还有她们那里的那些小石块给我带来的灵感。在吃饭的时候,忽然就想在上面做点什么,因为我觉得它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时代信报:为什么是一些树叶和花瓣状的图案呢?你怎么想到的,是随意画上的,还是有特定的涵义?

  王桂权:看我的东西,我希望人家自己带上思想。就像我把他们用整个作品展出来时候一样,开始一看到整个空间。然后再由这个空间吸引进去,直到最后眼球落在每个小的东西上面,哪怕是很小的一张纸。就像我拍的照片一样——为什么上面有颜色,有过度的曝光,还有出来的镜头圈。

  时代信报:我觉得你在创作的过程中应该赋予自己想要传达的思想,你渴望被理解吗?

  王桂权:它不是一幅单纯的油画,我想表达的意思你看了你就明白了。我现在不是在回避这个问题。等你还是不了解的时候我再向你解释。

  女人的隐私处是生命轮换的象征

  在电脑上看完王桂权的作品图片,她先让记者说说自己的看法。她说:“不要客套,我现在就把你当成我一个朋友在讨论我的作品。”

  “色彩比较美,表达出来比较朦胧。”记者说。

  “你只看到色彩。”王桂权说:“那再加上一个很强烈表现女性东西的照片呢?这又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感觉是不是表达一个生命的过程呢?”

  王桂权表示:“你只说到一点点,其实我的整个作品是表现生活。”

  时代信报:你说你的作品是表现生活,主要是什么含义呢?

  王桂权:我是想告诉人家,女性在我们生活中是息息相关的,(就像我选用卫生纸表现的藏族妇女一样。虽然她有点朦胧,但她其实是存在的。)是我们生活中很重要的角色,她的每个部分都是美丽的,是有光感的,不是人家想的那样神秘和朦胧。即使她的最隐私的部分都是美丽的,她是一种生命轮换的象征。[JH:PAGE]

  时代信报:普通人好像很难理解。

  王桂权:好的作品就是需要很多的语言,就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在之前还是有许多人说这个笑是很阴险的笑,或者还有的说是在淫笑……等等很多评价。但后来大多数人还是觉得她在微笑,但到底他在画她的时候是想表达什么?说不一定就是有钱人请他去画的一张很普通的像。

  时代信报:艺术的东西好像有很多解释?

  王桂权:有很多东西我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又没有做什么见不得人的事

  正在采访的时候,王桂权的父亲打来电话,告诉她,她的外公来了。

  记者问:“听说你家是自贡的是吧?”

  “不是啊,谁说的?是南充。”王桂权随即说:“别去听别人乱说。”

  在结束了南京展会之后,王桂权在自己的MSN后加上了这样的个性签名:“万物皆生灵,不可以随便伤害。”王桂权表示,自己并不信佛,“只是觉得做人还是厚道点比较好。”

  王桂权对记者说:“你可以加我Q Q,空间里面有我的日记。虽然没写什么,但记一点自己想说的话。”

  但是当记者后来加的时候,这个Q Q号已经被盗了。

  时代信报: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艺术的?

  王桂权:高中开始正式学画画。

  时代信报:家里面支持你搞艺术吗?

  王桂权:你问的问题好像我有点不明白了。小时候只是喜欢画这画那的,但根本就不懂什么是艺术。

  时代信报:我们只是想知道,比如说你的家人知道了你的这个作品,他们也不是很懂艺术,他们会不会反对你呢?

  王桂权:他们应该会尊重我吧,我做的作品又不是什么坏事。或者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你问的问题有点意思。

  艺术是一种观点,希望大家能明白作品所能反映的任何一个生活截面,甚至包括环保、人文、伦理……社会生活,艺术其实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艺术就在凡人凡事中。我们可以不讨论这些了么?

  时代信报:谈谈你的老师好吗?他在你的眼里是什么样子的?

  王桂权:对于我的老师,我只能说他很不错。

  时代信报:这件作品是他指导你完成的吗?

  王桂权:我只能说他很不错,很有思想,我们可以结束这样的谈话了么?

  最终,王桂权也没有说这件作品是不是由王承云老师指导完成的。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