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艺术论文>正文

世界城市雕塑建设在城市建设中的比例

更新时间:2006-01-16 10:34:48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编辑:沈飞 浏览量:3163

  1.城市建设在现代生活与城市建设中的地位

  人类进入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和迅速发展,提醒了人们对生存空间的多重认识。首先表现在对环境的切身影响的觉醒,开始审视居住空间的改善,以及对绿化、清新空气需求的必要,进而重视到环境的美化,在城市建设中设置公共艺术成为一种高雅风尚,作为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雕塑越来越受到重视。近二十余年来,由于人们普遍环境意识的增强,许多公共艺术品,不仅要满足人们观赏的需求,有时还要满足人们对它产生的攀登、触摸、拍摄等的需求,如亨利·摩尔的不少雕塑就考虑到这种情况。当然也要有安全方面的考虑,要避免公共艺术与公共安全方面产生矛盾。例如一些交通路口和道路中心小区的雕塑,常常被忽视了观众安全方面的考虑。公共艺术在材料上也不能危害对环境的保护,安装前要作结构安全检查,如抗震防风灾等的能力,注意到对人畜的安全,同时要有定期的清洁和维护公共艺术的制度。

  因此,城市雕塑不同于室内架上的雕塑,它不是雕塑家自身创作的艺术品,它的经费取自公众,又是城市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必需与园林、建筑、投资人、各界代表充分协商,它是集体性的艺术事业,它必需面向广大社会,从场所的选择等全过程均要给群众以参与的机会。是群众参与下完成的艺术。要与人们的情感相融合,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2.“百分比艺术建筑”—城雕建设的法律保障机制

  现今世界上不少国家,在发展公共艺术上采取了“百分比艺术建筑”的有效作法,它的基本涵义是:用艺术来从事环境建设,使艺术与周围环境融合,因而形成一种新型的公众艺术。它的作法是从中央政府到各级地方政府,以有效的立法形式,规定在公共工程建设总经费中提出若干百分比作为艺术基金,它仅限于用作公共艺术品建设与创作的开支。人们通常将这种作法称之为“百分比艺术建设”。这种作法的优点是,有了长期立法的强制性保证,就不会因个别领导人员的去留而产生公共艺术兴衰的弊病,更重要的是使公共艺术的建设资金有了非常稳定的保证。目前由于我国缺乏立法的手段,常常一些城市雕塑的方案久议而不决,有时已定好的方案,由于个别领导人或主持人的离退而不了了之。这恰恰说明各级领导重视的必要性,但有的领导人怕花了巨资后,又对所采用的方案产生争议。在这方面国外一些可行的作法是,由政府设置专司其事的机构,如美国则有由总统任命的公共服务署,它专管公共艺术事业,将所有公家出资的公共艺术的建设与维护均由该署负责,效果良好。各州政府也有这方面的相应机构。重要的是要在观念上解决公共艺术可有可无的陈旧观念,当然发展中会遇到一些麻烦和曲折,但只要认识到它的目的在于培育公众对美的普遍素质,并对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增添文化艺术财富,甚至带来经济效益。

  在美国的一些城市还明确规定了,公共艺术评委任期年限的限制,一般不能超过十年。公共艺术评委应包括建筑师。艺术家、市政工程代表、社区代表、必须作到公开、公平、公正的选择艺术家和他的作品。已安放的艺术品,还要通过问卷调查,让广大群众对其意义和价值进行品评,使艺术品与公众对话,以便更好的确定公共艺术的特定地位。

  3.世界各国的百分比标准

  例如美国十大城市之一的达拉斯市,在1989年4月11日市议会通过了公共艺术建设条例的法案,它明文规定:凡市府公共工程,均要提拨建设总经费的1.5%作为公共艺术基金。它的分配是1%作为配置公共艺术品及在公共场所安放之用。0.25%作为日后维护和保养公共艺术品之用,另0.25%作为公众参与相关的公共艺术活动之用,如参观、展示、讲演、研习班或传布公共艺术的媒体之用。目的在于引起大众对公共艺术的兴趣。

  公共艺术的资金投入后,它除了公众在精神上受益之外,在经济上也有很大的收益。仅以达拉斯市为例,他们认识到公共艺术可以吸收大量的观光者和游客,又能刺激经济增长,仅1990年的经济贡献就达四千四百二十万美元。1984年在洛衫矶市召开奥运会期间,由于置放了大量公共艺术品,不仅提高了它的国际大都市的地位,而且那年商会估计,每投入一分钱就可产生24倍的周边经济效益。而国家的规定则是可产生十二倍的经济效益。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正在发展中的我国公共艺术事业,有必要很好的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同时也应结合我国的具体条件,由政府以立法的手段,从“百分比艺术建设”的成功经验中,制订出我国发展公共艺术的可操作的法规和法令,既要认识到公共艺术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特定地位和作用,也要充分估计到公共艺术会给一个城市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在这方面,我国有些城市已经走在了前面。比如:1996年深圳市南山区政府,以立法的方式确定,从城建经费中提取3%作为建立环境雕塑之用,这是非常值得称赞的举措。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