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育民 官方网站
http://1597.diaosu.cn
景育民首页 > 文章 > 正文

公共艺术作品《行囊》开始启程

更新时间:2023-11-05 06:29:27 作者:景育民

2012年9月16日,中国当代著名雕塑家景育民先生的当代公共艺术作品《行囊》在长春净月国际雕塑公园落成,正式开启了这件作品的艺术旅程。在作品《行囊》中,艺术家以对公共艺术的全新理解,融入了当代城市发展理念以及对人类文化进程的美好诉求,进而呈现了当代公共艺术的学术追求与审美价值。

当代公共艺术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本体语言、概念的拓展与演进,其灵魂更映现着所处时代的主流精神与社会集体的心理诉求。其思考的核心已经转向到对当代人所处环境与生存状态。这种思考源于城市工业化所带来的盲动而导致的人类与生态之间的失衡与矛盾,进而在此种状态下人们呈现出的一种从工业文明时代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愚昧中觉醒的态度——开始审视自我,开始自律:如何改进人类的生存方式,改变人对自然的态度,自觉地放弃人对自然的轻慢与贪婪,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让生态理念成为自觉与需要。正是基于这种思考,艺术家以朴素的东方式人文关怀,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汲取探索,在《行囊》的创作中着力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动态关系。

公共艺术作品《行囊》以超写实的手法,将一只时尚的皮包“放大”成为不锈钢的公共艺术作品置于公共环境的绿地中,以不同城市的代表性花草从“绽开的拉锁”中生长。从直观的视觉经验来看这件作品采取了“放大”的修辞方式,然而这绝不同于奥登伯格的日常品“放大”所追求的特殊视角与视觉效应。作品《行囊》在貌似熟悉的面貌下,传递了两个层面的关键信息:首先是“行动的艺术”的观念。行囊乃空包,可谓“容器”,它是“行走”的、“移动”的。每到一个城市都由该城市的市民将这个城市的土壤与花草培植到作品里,方构成完整、有生命的作品,成为该城市的典藏,并承担起日常的养护与浇灌。《行囊》在这个城市“驻足”之后会随着其背后N个城市行走记录的不断添加而扩展着作品的信息含量,它有别于传统的定位方式,而以位移的状态成为典型的“行动的公共艺术”。其次,《行囊》采用了有机和无机相互结合的生长雕塑的概念。“行囊”本身是由无机世界的不锈钢构成的,但是其内部的土壤和植物却是有机的生长物质,这些花草随着季节的变换进入到生态轮回的状态由旺盛到休眠到复苏到返青再到热烈的绽放,而《行囊》也体现了生命、时间的维度。种植的过程则强调了人、艺术与自然的互动,人、艺术与城市的互动,人、艺术与时间的互动。

公共艺术作品《行囊》以“文化接力”的形式,以雕塑名城长春作为起点开始向国内外多城市“行走”,不久将在中国芜湖、中国北京、中国南昌、中国青岛等地落成;这个“行走”的历程还计划延伸到国外,作品力求消解信仰、种族、宗教等意识形态的界限,进而呈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共同追求。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

    Baidu
    map